来源:阳谷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:2022-04-19 18:15:00
阳谷建县1300多年,辖境时有变化。隋唐时期,县治在今阳谷城东15公里处,其辖境约为今阳谷县中部及东南部。906年(唐昭宗天佑三年),以武水、武阳、莘县之水(指黄河,当时流经今阳谷县西及西北部)外地人郓州,县之西及西北界始略同于今。
宋朝初年,卢县(县治在今铜城西)为河水冲废,其属地在碚并入阳谷。元开会通河,为便于河道管理,将原属东阿的阿城。张秋一带大部划入阳谷,县之东界始略同于今。
1370年(明洪武三年),撤销寿张县,其属地分别划归宿城、阳谷。1380年(明洪武十三年),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(今寿张镇),原属寿张的村镇全部回属。明朝中期,县境南北长90里,东西宽75里,县城东至张秋镇交东阿县界40里,西至石大店交朝城县界30里,南至竹口镇交寿张县界30里,北至双庙村交聊城县界60里;东南至宁家庄接寿张县界15里,东北至七级镇关桥口村接聊城县界70里,西南至郎家集接范县界30里,西北至玉皇庙接莘县界20里。
清时初年,将明代诸王之封地分别划入临近各州县,东南起张秋镇以西经十五里元、卢庄、张富安(今属河南省台前县)至黄河南徐楼(今属梁山县),西南起高庙王经丁庄至黄河南岸之蒿庄、李村(今属郓城县)一带村庄划归阳谷县管辖。
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,县境基本无大的变化。1941年6月,建张秋县,以今阳谷东南部张秋、十五里元一带属之。1947年7月,张秋县建制撤销,张秋、十五里元一带村镇划归寿张县。同年九月,同时设置聊阳、徐翼、南峰等县。今阳谷县东及东北部阿城、安乐镇、范海、七级一带划归徐翼县,北及西北部石佛,定水镇、郭店屯及聊城市杨集、四甲李一带村庄划归聊阳县,西南部金斗营李台一带村庄划归南峰县,南部张秋,十五里元、寿张镇一带村镇仍属寿张县。1949年9月,徐翼、聊阳两县同时撤销,原属阳谷的村镇全部回属。同年11月,又将阳谷县北部朱老庄、四甲李、杨集等30余村划归聊城。
1956年3月,原属阳谷的南部83村(即今四棚乡、高庙乡南部、寿张镇北部村庄)及原属观朝县(1953年由原观城、朝城两县合并成立)的李台、金斗营一带划入寿张县。
1958年12月15日,阳谷县建制撤销,所属村镇全部并入寿张县。1961年7月1日,恢复阳谷县建制,其辖境与撤县前同。
1964年11月,原寿张县建制撤销,其金堤以北村镇(含跨金堤两侧的子路堤、斗虎店、关门口、南台、刘海等13村)全部划归阳谷,阳谷辖境始同于今。